專題文章

城鄉冷暖,管線先知
2022-11-14 14:46:26 瀏覽次數:
分享到:
作者:王向坤
北方的深秋有個特點,在濕冷空氣的作用下,易形成多霧的天氣。往年,一般是在十一的時候,霧氣較多,現在后移了一個月,在即將供暖的時段,大霧彌漫,不知道這是不是氣候異常的結果?
去過南方的人,會有感覺,南方的冬天很不舒服,濕冷,衣服不容易干。北方陽歷10月下旬之后,供暖之前,大約20來天的時間里,這個感覺與南方的冬天有點兒類似。而與南方不同的是,北方有個盼頭,那就是盼著能夠提前供暖,從而結束難受的日子。
這種盼頭來自于近幾年來的提前供暖,是有先例的。對于城市里的人來說,那只能等,只能盼,因為是集中供暖,單個人無法作為。
現在的網絡上有句早就流行的話,叫做“城市套路深,我要回農村”,仿佛農村能夠解決一切問題。在人們的印象里,農村自給自足,自己種莊稼,種菜,到了冬天,自己取暖,不受約束。實則這種情形早就變了,農村和城市的差別在逐漸減少,慢慢的減少到位置、資源等方面,恰恰是這些差異的存在,讓人們還是源源不斷離開農村,涌向城市,其中道理,不言而喻。
在人們的一般認知里,我們的城市化就是城市規模、人口的快速增長,就是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的一個單向進程,其實,這里面還包含著城鄉、農村城市化的另一個進程。由于交通、通訊的普及,在互聯網面前,城市和農村已經沒有距離,其它基礎設施,比如水電氣暖等方面,也在管道化,集約化,在慢慢的納入城鄉一體的保障體系。
我們單說這個供暖,基于大氣污染防治這個出發點,能源結構的變革已經從城市走向農村。城市已整體實現了集中供暖,有條件的農村已經完成氣代煤,電代煤,農村的能源結構也在發生變化。在這種城鄉一體的能源格局之下,宏觀的影響會迅速傳導到能源消費的最后一點,也就是農村的家家戶戶。
當我們站在城市里,望著漫漫迷霧,感受著即將到來的冬天的寒冷,盼望著暖氣早供,這個時候的農村,也是一樣的。
我們曾經經歷過電荒、氣荒等較大范圍的供電、供氣緊張,特別是氣荒,這個包含國際因素,而且還是主要的。不管是城市的,還是農村的,作為吃瓜群眾,談論著國際大事,不期然間,就會共同感受到這個傳導效應。傳導會通過市場,通過管道等等,各種有形或無形的渠道來到人們的跟前。
俄烏打仗,能源緊張,OPEC減產,石油漲價,這個特別直接,用不了太長時間,而天然氣緊張的傳導要慢一些。天然氣作為目前城市家庭的主要氣源,在平時消費是不高的,對于老百姓來說,用天然氣做飯還是很經濟的,言外之意就是用氣量很小,所以說,我們一般不會感受到氣源緊張的影響。
但是,冬天就不一樣了。冬天用天然氣取暖,這個消耗就很可觀了。
天然氣輸配到最終用戶,基本都是靠管道,氣源的充足與否直接決定了管道壓力和輸氣量,也就決定了終端用戶的用氣量。
有句詩叫“春江水暖鴨先知”,就像這個冷天一樣,腿冷不冷,褲子也會感覺到,這讓我想起了以前偶然間冒出的一句話,那就是“褲子感覺到了腿的寒冷”。
能源的多寡,城市、鄉村的冷暖,管道提前就會知道,所謂城鄉冷暖,管線先知。當我們打開水龍頭,發現水流很小或沒有,那是壓力小或停水了,同樣,當燃氣灶打不著火,那是停氣了。普通的居民生活,我們首先懷疑的可能是卡里沒錢了,欠費了,再進一步確認,可能會發現最終的原因。
在源頭和末端之間,管線承載著傳輸的任務,它的安全與否,它里面的能源多少與否,直接關系著民生,關系著這個冬天的冷暖。
去過南方的人,會有感覺,南方的冬天很不舒服,濕冷,衣服不容易干。北方陽歷10月下旬之后,供暖之前,大約20來天的時間里,這個感覺與南方的冬天有點兒類似。而與南方不同的是,北方有個盼頭,那就是盼著能夠提前供暖,從而結束難受的日子。
這種盼頭來自于近幾年來的提前供暖,是有先例的。對于城市里的人來說,那只能等,只能盼,因為是集中供暖,單個人無法作為。
現在的網絡上有句早就流行的話,叫做“城市套路深,我要回農村”,仿佛農村能夠解決一切問題。在人們的印象里,農村自給自足,自己種莊稼,種菜,到了冬天,自己取暖,不受約束。實則這種情形早就變了,農村和城市的差別在逐漸減少,慢慢的減少到位置、資源等方面,恰恰是這些差異的存在,讓人們還是源源不斷離開農村,涌向城市,其中道理,不言而喻。
在人們的一般認知里,我們的城市化就是城市規模、人口的快速增長,就是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的一個單向進程,其實,這里面還包含著城鄉、農村城市化的另一個進程。由于交通、通訊的普及,在互聯網面前,城市和農村已經沒有距離,其它基礎設施,比如水電氣暖等方面,也在管道化,集約化,在慢慢的納入城鄉一體的保障體系。
我們單說這個供暖,基于大氣污染防治這個出發點,能源結構的變革已經從城市走向農村。城市已整體實現了集中供暖,有條件的農村已經完成氣代煤,電代煤,農村的能源結構也在發生變化。在這種城鄉一體的能源格局之下,宏觀的影響會迅速傳導到能源消費的最后一點,也就是農村的家家戶戶。
當我們站在城市里,望著漫漫迷霧,感受著即將到來的冬天的寒冷,盼望著暖氣早供,這個時候的農村,也是一樣的。
我們曾經經歷過電荒、氣荒等較大范圍的供電、供氣緊張,特別是氣荒,這個包含國際因素,而且還是主要的。不管是城市的,還是農村的,作為吃瓜群眾,談論著國際大事,不期然間,就會共同感受到這個傳導效應。傳導會通過市場,通過管道等等,各種有形或無形的渠道來到人們的跟前。
俄烏打仗,能源緊張,OPEC減產,石油漲價,這個特別直接,用不了太長時間,而天然氣緊張的傳導要慢一些。天然氣作為目前城市家庭的主要氣源,在平時消費是不高的,對于老百姓來說,用天然氣做飯還是很經濟的,言外之意就是用氣量很小,所以說,我們一般不會感受到氣源緊張的影響。
但是,冬天就不一樣了。冬天用天然氣取暖,這個消耗就很可觀了。
天然氣輸配到最終用戶,基本都是靠管道,氣源的充足與否直接決定了管道壓力和輸氣量,也就決定了終端用戶的用氣量。
有句詩叫“春江水暖鴨先知”,就像這個冷天一樣,腿冷不冷,褲子也會感覺到,這讓我想起了以前偶然間冒出的一句話,那就是“褲子感覺到了腿的寒冷”。
能源的多寡,城市、鄉村的冷暖,管道提前就會知道,所謂城鄉冷暖,管線先知。當我們打開水龍頭,發現水流很小或沒有,那是壓力小或停水了,同樣,當燃氣灶打不著火,那是停氣了。普通的居民生活,我們首先懷疑的可能是卡里沒錢了,欠費了,再進一步確認,可能會發現最終的原因。
在源頭和末端之間,管線承載著傳輸的任務,它的安全與否,它里面的能源多少與否,直接關系著民生,關系著這個冬天的冷暖。
掃碼閱讀微信版

